打印稿的“三弊”,一一来驳,根本站不住脚,这已有人论证了。在利弊之间,利多于弊;用发展的眼光看,手写的位置终究将被打印稿代替,全球银行业的“无纸”概念就是一个现实的很好的例子。
打印稿不仅仅是清楚,不仅仅是形式的东西,说到底是思想观念的转变。如果它的好处被大家接受,形成一股潮流,我想那几个“老编”是挡不住的,只有随大流,反之,则将被淹没,此类例子历史上枚不胜举。
以后计算机业发达,就用不着什么“手写稿”、“打印稿”等“纸上谈兵 ”的东西;通过联网传输,“老编”们只能在屏幕上看稿件,“手写稿”、“打印稿”等将统统扔掉,叫你去争……
以上仅是一些粗浅的看法,供大家参考。
何愚之有?
●李国文
若是提一个问题,人脑聪明,还是电脑聪明?
我想,谁都会回答,再智能化的电脑,也是人脑的产物,所以人脑还是要比电脑聪明得多。因为电脑的思维方式,永远是在特定的程序下运行,一旦出现程序以外的变数,便无所适从,不知所云了。人脑的伟大,就在于他有能够迅速应变的能力,智商之高低,经验之多寡,可能有成败得失上的差别,但决不会像电脑被病毒感染那样,不是逻辑混乱,便是一片空白。
但是,人脑也有其不如电脑的地方,譬如我们在电脑输入了1加1等于2的概念,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,你问电脑的话,这个答案是永远不会改变的。可人就不一样了,或者由于畏惧上司,讨好领导,或者由于有利可图,立功邀赏,或者由于性之所致,胡说八道,或者由于落井下石,歪曲事实;都有可能违心地,瞪着眼睛说瞎话地回答1加1等于1,等于3的。我们若干年来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,已经不以为奇了。
电脑不会干这个,在忠诚记录方面,电脑的信誉比人脑要高。
而且,人类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毛病,就是自我设限,自己给自己划定一个框框,然后把自己束缚在这里面,不敢越雷池一步。电脑就没有这种作茧自缚的弱点,它不在乎谁的嘴大,谁的嘴小,谁的官大,谁的嗓门大,谁的嗓门小,谁的话说了算,谁的话说了不算,不像人类总是要把自己的手脚,因为别的比他更强的人的高兴和不高兴的缘故而捆起来。
话谈到正题上来,中国电脑的普及,很大程度在于解决了汉字输入的难点以后,才有今天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。但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问题,不知为什么?一个无比完整的汉语系统,在汉卡里只剩下6763个常用汉字。现在很难说这个简略,对汉字文化来说,是促进呢?还是促退?一般来说,字词的量和文化的进展是成正比的。
字和词的大发展,大丰富,是人类进步的象征,愈原始愈落后的民族,字和词的数量也愈少,人类老祖宗在上古时期,结绳记事,那符号就少得可怜了。可《康熙字典》收字49030个,《辞海》收字16534个,到了电脑时代,缩至6763个字,我想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,一个十二亿人口的,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国,这数量显然是极不相称的,也是远远不足以表达日新月异,万千气象的现实。
这6763个字的限制,就有些让人惶惑了。据说,当然也未必可信,是一个什么委员会规定的,如果确是如此,大概是前面说的那种自我设限的毛病作怪了。
其实,在日常生活中,在报章杂志中,在海内外文化交流中,在古藉广泛流传中,谁也没有按照这个委员会的要求,只使用这6763个汉字。而不许超过6763个汉字以外的字存在,是根本不可能的事。字词只有越用越多,而无越用越少的道理。
那么,既然不可能,而且永远不可能通过一项法令,强行禁止非常用字,那么,对那些出现频率不高,但又确实并非完全死亡的,而且还有需要,还在使用的汉字,就应该在电脑中存在。即使将《辞海》的16534个字,全部输入电脑,也不会占去太多的空间。我弄不懂,为什么委员会也好,汉卡制作者也好,一定要给自己划地为牢,非这6763个字不可?存心不给人方便,执拗地要求使用电脑的人,自己去一个个地造字?而造字之难,连职业电脑工作者,都望而生畏。
人们看重电脑,是其便捷,现在却是在造字时麻烦不已,苦恼重重。
我不禁思索,假如把《辞海》那一万多字放在电脑里,你我方便,大家方便,岂不是一件阿弥陀佛的好事么?为什么死守着6763,多一个字也不敢加呢?而且这样做,绝对是人人称善,决不会有什么负面反应的,不知为什么何乐不为呢?
想到这里,也只有感叹:人啊人,真是何愚之有啊!
作者简介
李国文 著名作家,原《小说选刊》主编,代表作有《花园街五号》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