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爱牛网络营销公司)谭明:科特勒先生,我知道你一直对亚洲市场的营销管理有很多关注和研究,你如何看待营销传播学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?
菲利普科特勒:我认为中国的营销传播企业,要想进一步做大,就要考虑海外发展战略,因为中国的传播业企业可以抓住中国的大中型企业走向海外的契机,走出国门。
这里有两个原因,对于大型企业来说,它的运作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市场,也要开拓国际市场,他需要找到整合的方式来进行有关的传播,这时候中国的传播业企业就可能被选中。另外一方面,中国在传播方面的人才成本要低于国外昂贵的成本,所以我认为对于中国的传播业企业来说,他们今后会变得更大,而且会走向国际。同时,也可能被一些国外大的企业选中进行合作。
我预测中国企业会先到东盟或者印度进行商业运作,而对于非常有技能技巧的传播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个机会,就亚洲传播规划进行相关地协调的工作,为未来能够进入到欧洲、美国进行相应的准备和经验积累。例如在日本,在广告媒体领域,他们有着自己实力非常强的大型的营销传播机构,这些机构现在都变成全球性的。我建议大家可以紧密地关注日本这些企业的演变过程,学习借鉴。
谭明:在营销传播方面,你觉得日本走过的道路有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借鉴?在中国的营销传播机构走向国际化的时候,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另外,我接触的一些中国企业也正在走向国际化,但是他们往往十分困惑于国际化品牌的打造。
菲利普科特勒:日本的传播机构之所以能够国际化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已经国际化,像索尼、佳能、东芝、丰田、本田等都是国际化的大企业,与他们合作的传播机构肯定也是国际化的。对中国来说,有海尔、联想、华为,他们已经国际化,他们肯定会寻找一些中国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开拓国际市场。
对于这些中国企业来说,要注意全球化的进阶顺序。我建议他们不要一次性全球化,而是先从地区发展。比如马来西亚、泰国,在向这些地区出口产品的过程中,也能够学习当地文化,之后再逐渐地扩展到美国以及欧洲国家。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,可能非常需求一些全球市场经验丰富的人才。这个过程整体来说比较缓慢,但是还是要进行的。
对于大型的中资企业来说,一方面要进行营销,另外一方面要进行品牌的打造。因为对于中国的品牌来说,所代表的是中国的形象。中国产品服务成本比较低,质量还不错,这种印象是最初的效应。比如海尔,它的发音听起来像一个德国的公司,人们联想到的就是德国产品的质量。而接受中国品牌就相对要缓慢一些。这需要改变,包括有关的质量问题或者是服务,以及价值方面都要进行改变。我们可以回顾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,日本当时做得非常好,不管是汽车还是家用电器发展都非常迅速,这使得其他的国家感到紧张,现在,中国正是使其他国家感到紧张的时候。
谭明:你提到中国营销传播机构应该更好的帮助中国企业建设他们的品牌,你同时认为,目前是一个混沌的年代,那么,在全球混沌的经济状况下,作为本土营销传播机构,首先怎么面对国内混沌的状况?
菲利普科特勒:就动荡而言,中国不同的地区或者不同的行业,大家的感触是不一样的。有的企业是外向型的,受到的伤害是最大的。对于传播机构来说,可以向公众提供一定的安慰信息,告诉大家现在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妥善的处理,而且控制得非常好。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让大家向公众传递虚假的信息,而是要提供真正的信息。同样的情形在美国也存在,有强有力的人员班子,美国总统本身承担了这份工作,他们非常成功地向大家进行信息的传播,做得非常好。对于每个人来说,他们并不担心出现经济衰退,而是担心出现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非常可怕的大萧条的情况。结果证明:这样的信息传播是非常成功的。(来源:中国经营报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