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料图:罗玉凤向主持人述说自己的择偶标准。
红遍网络的“犀利哥”原版照片。图/网友“ken119110”连日来,凤姐和犀利哥可谓在网上大红大紫,如果说你经常上网还不知道,那真是out了!不过,日前又有80后网络推手现身称,他们是让“犀利哥”和“凤姐”大红大紫于的幕后策划者,经媒体报道后,有网友大呼上当,称自己成了杯具,也有理性网友不相信是网络推手制造了的奇迹。
推手自曝“策划”凤姐犀利哥?
据上海媒体报道,一位自称是山东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的网友“非凡梦想”,在天涯社区发帖自曝,称凤姐、犀利哥等都是由他们在幕后一手策划的,而且当凤姐参加完电视访谈节目后,他们马上在各大论坛上疯狂转载凤姐语录,为了帖子不沉下去,他们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轮流刷屏。
另外,报道还引述这位“策划者”的言论说,犀利哥的走红,对他们而言完全是个意外。他们在走南闯北时,恰好在宁波街头遇见了落魄的犀利哥,于是把他的照片发到了网上,没想到无心之举,却让犀利哥后发制人,风头一下子盖过了凤姐。“我们还PS过几张犀利哥的图片。”
如此高调宣称自己是幕后策划者,究竟为何?据了解,这个团队已将“玉凤姐”、“犀利哥哥”等相关域名全部抢注,“策划者”程某表示,他创业多次均失败,没有人脉,没有资源,“无奈”之下,想到了借“犀利哥”等人来营销推广他们的以“玉凤”为域名的婚恋网站。
分析:宣称是策划者又是种炒作
凤姐、犀利哥走红都是这个山东团队一手策划的?一位湖南长沙的网友张一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称这也是一种自我炒作的手段,前不久上海一网络营销策划机构部也宣称策划了凤姐走红吗,而且给出的理由看上去更充分,而今又冒出来一个山东的团队宣称对此负责,“其实有些人跟那些网络红人没有一点关系,既没有经纪约,也不懂得为对方创造商业价值”。
一个浙江的网友也称,“犀利哥”的照片是宁波一个摄影爱好者,在摄影器材店里试镜头时拍下的,怎么会变成你们拍的了?作为“犀利哥”的照片拍摄者的屠先生听说这种事后,更是声称自己根本不认识山东的这个团队的人,对于利用“犀利哥”炒作者非常讨厌。
自曝“策划”者否认“一手策划”
针对网友质疑其炒作一事,3月15日晚上,程某在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,矢口否认自己曾经说过“一手策划”了凤姐、犀利哥,也没有见过凤姐和犀利哥,只是他们参与了捧红“凤姐”、“犀利哥”的行列,出现其他媒体上所说的问题纯属误解,他们的目的只是借势营销,利用一下别人的名气推广自己的婚恋交友网站。
网友:网络推手其实只是一个传说
关于网络推手的作用早有争论,去年8月份,网易新闻还推出过一个篇文章《网络推手只是个传说》,称但凡网络大事件发生,总有人说有幕后推手操纵。实际上,网民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操纵,网络事件和社会事件一样,并不是虚拟的表达,不可能被什么推手“制造”出来,而是网民自主选择的结果。
在“贾君鹏”走火网络之后,北京一家网络推手公司迅速宣称对此事负责,这家公司宣称,是他们一手策划了贾君鹏这个虚构人物,并动用了800名“推手”,注册了20000个ID,成功将贾君鹏捧红,赚取了六位数报酬,而据不完全统计,宣称策划“贾君鹏”者有10多家公司,以致这种抢认贾君鹏被网友痛斥为炒作。
而即便是“芙蓉姐姐”并非网络推手制造,因为去在05年在以前就在水木清华BBS很红了,一些所谓的网络推手只不过进行了后期包装而已,再说,“推手”成功率并不高,更多的“网络红人”以及他们背后的团队则大多自说自话,但是网友们根本记不住几天就冒出来一个的网络红人,因此他们无法具有经济价值。
认为几个人凭借几台电脑可以左右互联网上的“乌合之众”,往好听了说,是对话题引导能力的错误自负,往难听了说,是一种愚弄大众的不切实际的企图。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,经济学家们关于人们是不是被广告诱导展开争论,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五花八门的资讯平台和广告推销,已经使人们找不到自己的真正所需,而购买大量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,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则认为,人们并不会在广告中迷惑自己的需要,左派经济学家们其实不可能比具体的消费者更明白自己的真实所需。
同样诸如史上最牛钉子户,正龙拍虎,黑砖窑,“打酱油”,“范跑跑”,七十码,这些事件无人策动,但都通过互联网,都变得全国瞩目。而这些更具有持之以恒的轰动效应,原因并不在于仅仅给人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,而是真正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时间存在,他们切实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精神诉求。
在邓玉娇案中,网络热点的讨论,央视的民调,舆论的监督将可能依附在司法上的权力干预剥离,实现公正。这其中,网络和传统媒体一起行使舆论监督权,促使司法部门坚持“独立办案”的原则,各司其职。在这一点上,所谓的网络推手宣称的某些作品显然并不具有实际意义。
一种最常见的误解是,单独的个人是理性的,而一万个人在一起就成了容易被引导的“乌合之众”,可惜,人类行为学注定只能定性分析,不能定量分析,只能归纳而不能预测。如果对“集体意志”真的有可靠的把握方式,计划经济的试验就不会失败。所以,不要低估了网友的智商。网友的眼球并不在少数人的掌握之中,一种颠覆性的营销理论并未从互联网上产生,以诱导、蒙蔽为手段的网络公关,绝大多数情况下,逃不过网民们的火眼金睛。(来源:潇湘晨报;文/耿红仁)